从银川市区开车沿109国道向北行,28公里后,车子拐进了一条小路,路两边遍布鱼塘。王新明摇下车窗,指着外边说:“这些鱼塘都是在我当年养鱼成功后,带动农户相继开挖的……”
其实,这位宁夏水产养殖专家所做的事,远不是带动别人挖了几亩鱼塘这么简单,他是宁夏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者,也是产业经营的实践者。他的故事,与宁夏的水产养殖业息息相关。
丢掉“铁饭碗” 跑去开鱼塘
宁夏自古被誉为“塞上江南”、“鱼米之乡”,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宁夏人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事实:不会吃鱼。不会吃鱼自然就不会养鱼了,于是在那个年代,很多天然的湖泊,在大家眼里成了不能种粮的“大水坑”,白白“浪费”着土地资源。
据《宁夏通志·科学技术志》记载,上世纪50年代以前,宁夏居民食鱼总量少,鱼类的自身繁殖超过捕捞量,所以未形成鱼类养殖业,而到了50年代末,随着支援宁夏建设人口的增加,鱼类养殖业才开始逐渐兴起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,1985年,在贺兰师专(后并入宁夏大学)干了16年行政工作的王新明,辞职养起了鱼。他将村子旁边的一个“大水坑”开挖整修,建成了一个鱼塘。
当年在宁夏,像王新明家旁边这样的“水坑”太多了,它们的形成,得益于流经宁夏397公里的黄河,它造就了两岸池塘密集,排水沟、引水渠纵横,天然鱼类循环于河湖间的通道,水、光、热及饵料资源丰富,给宁夏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当年捧着“金饭碗”的王新明走出辞职养鱼的这一步,这在很多人眼里是“不务正业”,但王新明有着自己的梦想,他想利用这片湖,改善自己的生活,也给宁夏的水产养殖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用鲤鱼养殖新技术 创下新纪录
1985年,王新明养鱼的时候,宁夏每亩鱼塘的成鱼单产量很低。那一年,王新明的鱼塘亩产量是100公斤。“我当时一看这点儿产量,心里真的很凉,真怕像别人说的那样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”不过,王新明和普通的养殖户不同,他“喝”过墨水,知道知识的重要性。除了买来各种水产养殖的书籍,他还向当时宁夏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请教,1987年,他用鲤鱼养殖新技术,创下了全区平均单产的最高记录668.8公斤。
在《宁夏通志·科学技术志》的记载中,当年的宁夏,在鱼类品种引进和驯化,鱼类疾病防治、捕捞技术、饵料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,水产养殖品种由多年不变的“四大家鱼”,发展到鲤、草、鲢、鳙、鲫、鲶、罗氏沼虾、甲鱼、牛蛙等30多个品种。
而就王新明来说,亲身经历让他一直深信技术就是生产力,1990年之后,他陆续办起为水产养殖户服务的综合公司、技术公司,从外地聘请来专家,为宁夏的水产养殖户免费上门服务,治疗鱼病。1999年,王新明和县水产部门协商成立了贺兰兴民渔业协会,120多名渔民加入协会,渔业生产慢慢走向组织化。
宁夏渔业的“丰收大奖”
如今回忆过去的经历,王新明说,最初的阶段,是自己最难忘的。
1987年,由农业部主办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,王新明毛遂自荐成为宁夏水产养殖试点。“丰收计划”选点时,专家在王新明的鱼塘边提了许多问题,王新明就问了专家和领导一句话:“你们看我是个干事的人不?如果你们相信我,所有的问题我都能解决。”
从1987年到1989年的三年间,王新明分别拿到了“丰收奖”的三等奖、二等奖、一等奖。这对于以前从未养过鱼的王新明来说,很不简单,也给宁夏水产养殖事业讨了个好彩头。
但这背后的付出,只有王新明知道。“刚开始整修大水坑的时候,好多人都说我疯了,什么难听的话都有,相比吃过的苦,这些压力更让人喘不过气。”责难和不解,劈头盖脸。拿了“丰收奖”后,责难少了,前来观摩学习的人,络绎不绝。“那时大家才相信,在宁夏养鱼真的能致富。”他说。
王新明的话,从2000年宁夏的水产养殖数据中,也可以得到印证。据《宁夏通志·科学技术志》记载,2000年,宁夏水产养殖总面积达1.15万公顷,年水产品总产量3.7万吨,人均占有量6.8公斤。水产养殖一跃成为全区农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。